8月14日,《云南日报》6版刊发文章《舌尖浪漫 氤氲成诗》,带你探寻昆明“一杯咖”“一锅菌”“一块饼”“一条街”的舌尖秘境,聚焦春城“味蕾经济”。以下为报道全文:
味蕾,是旅途中最柔软的记忆。春城不止有风光如画,更藏匿着舌尖的秘境——一杯氤氲着香气的咖啡,一锅翻滚着山野鲜香的菌汤,一块奶香浓郁的乳饼,一条升腾着人间烟火的街巷,它们共同收藏了春城的浪漫。
昆明之美,不在远方,就在这一口一口的惊叹里——唇齿轻启,舌尖已为心灵留存下一张永不褪色的底片。
7时,上海外滩的晨雾还未散尽,黄浦江上游轮鸣笛声隐约可闻。沪爷(网名)和妻子正收拾行装准备飞往昆明。“昆明滇池边正在办咖啡文化嘉年华,听说云南咖啡现在很有‘腔调’。”妻子说。下午,这对夫妇已经坐在滇池东岸的绿道咖啡卡座上,面前两杯手冲咖啡正飘着热气。
妻子抿了一口琥珀色的液体,眼睛突然亮了起来,这个味道比他们在意大利喝的还要香。咖啡师笑着解释:“这是来自高黎贡山的铁皮卡,海拔1500米,昼夜温差大,所以酸甜平衡特别好。”沪爷举起手机拍下滇池波光与咖啡杯同框的画面,这就叫作“昆明腔调”。
这是2025滇池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启幕第二天发生的一幕。仅8月10日当天,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就迎来23个“咖啡主题旅行团”,其中不少是像沪爷夫妇这样的“咖啡飞人”。
8月9日开幕的2025滇池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首次实现了滇池东西岸全域联动。在滇池绿道上20多个特色活动区域、80余场精彩演出,从醇香咖啡的品鉴交流到多元文化的融合演绎,从日间的惬意体验到夜晚的活力狂欢,春城昆明在咖啡香中焕发新魅力。据了解,嘉年华首日就有32.5万人次打卡滇池东岸、西岸,滇池之畔彻底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天博APP下载最新版
“去年首届活动吸引65万人次参与,拉动消费近亿元,今年一开局就这么火爆,让人惊叹。”昆明文旅行业相关人士介绍。
围绕“与全球共萃、与万物共生”这一主题,2025滇池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主办方精心设计了“与世界”“与生活”“与艺术”“与土地”“与未来”五大内容单元,让咖啡文化在山水之间碰撞出奇妙火花。
11时,滇池东岸的东南亚咖啡文化体验部落率先点燃热情,泰国传统舞蹈与越南咖啡技艺轮番上演,10余位东南亚咖啡师现场展示独特冲泡技法。市民、游客手捧咖啡杯,在醇香中体验异国文化风情。越南咖啡参展商何伟标说:“希望能够把越南独特的咖啡文化带给中国的消费者,让他们能够多元化地体验和感受不同的咖啡文化,以及不同咖啡的饮用方式。”
14时,滇池东岸彰美村码头坐满了纳凉品咖的市民。退休教师张建国和老伴分享着一杯冰滴咖啡。老人眯着眼,任由滇池的微风拂过脸庞。不远处,来自青岛的游客林小姐正用手机直播:“家人们看这个拉花,是云南少数民族的图案。”她的镜头对准一杯绘有彝族太阳纹的拿铁,引来直播间一阵点赞。
夜幕降临,滇池西岸的夜晚明星演唱会与二次元盛典轮番登场。这里成了青年人的乐园,昆明青年马思纯与小伙伴们手拿温热的咖啡,伴着台上台下的明星和观众边喝边唱。“我喜欢这样多元的生活,我爱这样的咖啡!”
22时,李雯雯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用员工券换了一杯夜摊上的“玫瑰冷萃”。她拍下咖啡与滇池夜景的合影发朋友圈:“22摄氏度的夏天,连咖啡都是春城的味道。”
滇池的夜风裹挟着咖啡香,飘向更远的地方。这场持续9天的咖啡文化盛宴,正让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云南不止有普洱茶,还有值得细品的好咖啡;昆明不止有过桥米线,还有在湖光山色中慢享的咖啡时光。正如一位游客在留言簿上写的:“在这里,我喝的不是咖啡,是一种生活态度。”(记者 熊明)
晨光初染,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市场已翻涌起山野的气息。青头菌在竹筐里流转着翠绿光泽,见手青浓郁的香气穿透喧嚣人声,牛肝菌、松茸等堆叠如山,摊主们一边打理菌子一边介绍着自家山货的优势。游客们俯身轻嗅,指尖触碰菌盖的细腻纹路,这一刻,松针覆盖的深山与沸腾的火锅之间,被一朵菌完成了诗意连接。
昆明具有独特的气候资源优势和高原湖滨生态优势,为野生食用菌和栽培食用菌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目前,昆明已成为全国野生食用菌的交易集散中心,形成了“云菌”品牌效应。
云南省食用菌协会副会长、昆明食用菌产业协会会长姚远介绍,昆明的野生菌火锅、野生菌餐厅已成为当地餐饮行业的主力军,与食用菌相关的餐饮总产值超百亿元。宜良干巴菌、富民鸡枞知名度较高,关上野生食用菌生态美食街、晋宁野生食用菌美食街、宜良狗街镇小哨野生食用菌生态旅游村等,以其独有的菌香招揽八方游客,成为国内外游客品尝“云菌”的优选目的地,带动了当地餐饮及旅游的发展。
“作为全国最大的野生菌交易市场,木水花的年交易额超百亿元,并已辐射全国及周边多个国家。目前,市场的野生菌种类已达268种。”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市场部主管翟占世介绍,在把好野生菌安全关方面,市场组建了一支食品巡逻队。队员们穿梭于市场的每个角落,遇到不认识的菌子,会第一时间上报专家组进行识别,识别不了的就将样品寄给专家鉴定,确认无毒后会鼓励商家上架新品种,若验出有毒直接销毁处理,告知所有商户不得售卖。近期,全国首个市场食用菌质量监督管理平台正式在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上线,同时“木水花质量监督管理处”也正式成立,方便市民了解和选购野生菌。
与木水花市场一街之隔的“营源野生菌火锅”店,今夏一开业便引爆消费热潮。该店主要负责人王跃明开心地介绍:“餐馆日翻台60桌,省外游客占六成,都是逛完市场来尝鲜的!”这并非个例——野生菌粽子、菌汤包、松茸即食片等创新产品正突破季节限制,让“鲜味经济”全年无休。
在云南鑫蘑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车间,野生菌通过冻干锁鲜技术蜕变为“云贵人”品牌产品。总经理段奇宏展开全球销售地图:“我们落户昆明,看中的就是这里的物流枢纽地位。目前,我们已在迪庆、楚雄等地建立种植和保育基地,既保障原料供应,更守护生态平衡。”货架上,一盒盒经过严格质检的野生菌礼盒将发往省外乃至国外市场,让云南山珍飘香四海。
经过多年发展,昆明市食用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效益不断提升,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站在“十五五”规划的新起点,姚远表示,将发挥昆明的区位、资源优势,围绕野生食用菌提质增效、栽培食用菌凸显特色及规模,培育经营主体及消费市场,做大产业规模、做优产业结构、做强产业特色、做响产业品牌,提升昆明食用菌产业竞争力,着力将昆明打造成国际野生食用菌交易中心、栽培食用菌南亚东南亚交易中心和全国高原特色食用菌生产示范区。(记者 王琼梅 实习生 杨梓薰)
8月8日至10日,在石林彝族自治县举办的“一带一路”美食旅游产业交流大会的美食大赛上,全国烹饪高手以石林乳饼为基础食材,施展妙手。雪白的乳饼在热力下微微焦黄,香气四溢,给宾客留下深刻印象。
就在今年4月,这份凝结着石林县地方风味的乳饼,成功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金字招牌”收入囊中。继路南卤腐之后,它成为石林美食的第二张“国字号”名片,从此石林乳饼拥有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编号”。
石林乳饼的绝妙风味与宝贵品质,源于北纬24度喀斯特地貌的秘藏、彝族千年牧羊智慧与严苛的工艺标准。它采用纯鲜山羊奶精制而成,其制作堪称“奶中精华”——每7公斤优质的圭山山羊奶仅能精炼出1公斤乳饼。这份浓缩的精华是营养宝库:蛋白质含量达25.6%,每100克钙含量达860毫克,并富含多种矿物质、氨基酸、乳酸和酶。乳饼煎、炸、蒸、煮皆宜,无论是香气扑鼻的水煎乳饼,还是咸鲜交融的火腿夹乳饼,皆令国内外游客唇齿生香。
一块乳饼,不仅承载着时间沉淀的香醇,更映照着今日石林乡村蓬勃的产业图景。依托丰茂草场与山羊养殖优势,石林乳饼产业规模持续壮大。石林县养殖的母羊年均存栏约8.1万只,鲜羊奶年产量达到1.25万吨,乳饼年生产量在2000吨以上。
“公司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搭建起专业乳制品售卖平台,主营产品包含乳饼、奶酪、酸奶等多个品类。”牧阳乳制品有限公司法人、路南乳饼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毕丽英表示。目前,石林现有12家加工企业,年加工鲜奶能力达1.5万吨,年产值超过2.1亿元。“农户+合作社+非遗工坊企业”的创新模式,确保了本地原材料采购,产业链条日益完善。一只羊,一块饼,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坚实依靠。
更令人欣喜的是,科技的注入让传统美味走得更远:无菌包装技术将产品保质期从传统的7天大幅延长至90天;创新的“即食乳饼”等产品年销量增长35%;自2024年起,石林乳饼入选高铁餐食清单,年供应量达180吨,让旅客也能便捷地品尝到这口“云南独一份”的地道风味。
昔日深藏彝乡的乳饼,天博APP下载最新版如今以真空包装的新面貌成为游客青睐的“云礼”,更借助电商直播与精美文创礼盒,销量连年攀升。在北上广高端餐厅的菜单上,乳饼是引人瞩目的“网红食材”。石林的味道,正以更现代、更广阔的方式传向四方。(记者 张雁群)
中午饭点将近,位于官渡区吴井街道董家湾路的小吃街已是一派热闹景象。董家湾76号越南小卷粉店门口排起长队,佤傣边境小食堂的烤肉香气四溢。这条不过几百米的小街,凭借浓郁的市井烟火气,成为昆明新兴的网红打卡地。
“要香菇馅还是木耳馅?”董家湾76号越南小卷粉店内,店员动作娴熟,在薄如蝉翼的卷粉皮上铺上木耳、香菇等馅料,用细细的圆木滚卷起,再淋上特制蘸料,可口美味让食客赞不绝口。老板李加文2011年来到董家湾,从路边摊起步,现在小店每个月都有三四万食客来光顾,成了当地人的宝藏小吃店。
董家湾76号的爆火带动了整条街的繁荣。吴井街道董南社区书记何磊介绍,董家湾路是20世纪90年代通过循环改造升级而成的一条特色小道,2023年逐步形成本土美食商圈。围绕董家湾路76号,临街开了50多家美食商铺。在这里,可以品尝到牛腩饭、烧洋芋、凉拌水果、泡鲁达、调糕藕粉、香蕉飞饼等各式云南和东南亚风味特色小吃。
紧邻卷粉店的佤傣边境小食堂同样人气火爆。融合了傣味、佤味的烤五花肉、老挝舂鱼、菠萝舂牛皮等特色菜品在店门口整齐排列,吸引众多食客驻足挑选。店长李德秀介绍,老板曾到东南亚各国学习烹饪技艺,并融合云南本地口味,精心推出了一批特色菜品,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在旅居云南持续火爆的背景下,还吸引了许多外地的游客前来打卡尝鲜。
除美食商铺外,董家湾路段还涉及125、155号两个居民小区,共700多户居民。如何在守护美食街金字招牌和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社区治理的新课题。
吴井街道董北社区书记黄春燕介绍,社区试点“党建引领+街区自治”的治理模式,引导居民和商户积极参与其中,共同经营好小巷烟火气。社区还指导沿街商户成立了商户自治联合会并推选自治“带头人”,不仅为商户搭建了自主发声、协同管理的平台,更探索出“社区引导+商户自治”的基层治理新模式。目前,该小吃街共用铺面63家,摊位40个,配备53套公共折叠式就餐桌椅,同时,通过专业保洁、油污清洗、泔水规范管理等措施,实现街区全天整洁。
“特色街巷承载着城市的文化和记忆,是游客了解和体验市井生活的窗口。我们要全力打造辨识度高的活力街区,既留住城市的烟火气,又为辖区的发展注入动能。”吴井街道相关负责人说,眼下,董家湾路特色小吃街正聚力打造专属文化标签、丰富美食清单、打造互动体验区等,力争以街区为引擎,将社区打造成集商业、美食、文体、娱乐等多维度多业态的综合性商业圈,实现社区、商户、消费者等多方共赢。(记者 张雁群 实习生 赵若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