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牧场只在草原?位于黄淮平原的临泉县,凭借丰富的秸秆资源打造畜牧业高地,建设“中原牧场”。
“全县构建了从种猪繁育、饲料生产到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从农场到餐桌’全环节可追溯。”8月11日,临泉县中原牧业发展中心主任辛洪雷说,天博体育赛事分析今年,全县计划屠宰各类牲畜143万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10亿元。
从论斤卖肉到精深加工再到品牌溢价,临泉县以长三角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建设为契机,加快畜牧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由中原“大牧场”跨向长三角“大厨房”。
“临泉资源丰富,适宜猪牛羊以及家禽生长。”辛洪雷说,临泉县位于中原腹地,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常年粮食种植面积约280万亩,每年可收集农作物秸秆200万吨。
丰富的秸秆资源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饲料保障。“临泉养殖历史悠久,家家户户都曾养猪养羊养牛,鸡鸭鹅更不少。”辛洪雷说,1992年至今,临泉一直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
不仅生猪数量多,临泉县的肉牛饲养量常年位居全省第一,肉羊、家禽饲养量及存、出栏量均位居全省前列。
农作物秸秆曾被视为废弃物,既占用空间又污染环境,如何变废为宝?临泉县构建“牛羊企业+饲草公司”合作机制,打通秸秆收储运加工链条,组织专业队伍深入乡村一线指导青贮、黄贮等关键技术,并通过补贴玉米秸秆加工机械的推广,加快推进小麦、玉米秸秆饲料化综合利用。
截至目前,该县有饲草及秸秆综合利用企业66家,年加工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秸秆60多万吨。如此多的秸秆,能养多少畜禽呢?
辛洪雷算了一笔账,全县的饲草资源总量,理论承载能力可达360万个猪当量。“猪当量是农业部门为统一量化畜禽养殖污染排放及资源化利用而制定的标准单位,1头猪为一个猪当量,100头猪相当于30头肉牛或250只羊或2500只家禽。”辛洪雷解释道。
目前,该县实际的存栏规模约为290万个猪当量。这意味着,该县还蕴藏着70万个猪当量的养殖空间,畜牧业发展前景可观。
“我以前自己养,规模太小,挣不了几个钱,仅依靠养殖户扩大规模,资金缺口巨大。”临泉县长官镇养殖户张强介绍,县里探索“中原牧场养殖小区”建设,实施标准化运营体系,破解了长期困扰养殖户的用地难、建场成本高等痛点。“我承包了中原牧场第八养殖小区,一起去看看。”
跟着张强,记者走进他承包的养殖小区,只见高大敞亮的牛舍内,一头头肉牛正悠闲地享用着饲草,一台台吊扇徐徐送风,为牛儿驱散暑热。
“养殖小区由中原牧场投资公司建设,总投资700万元,牛舍面积4000多平方米,年租金只要12万多元。”张强说,新牛舍不仅投料方便,减少人工开支,降低成本,而且养的牛更加健康。
在临泉县,像这样的肉牛养殖小区还有9个。“养牛小区年存栏量近10万头,出栏量近7万头。”临泉县中原牧场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甘斌彬介绍,2025年全县肉牛饲养量将达14.69万头,除了养牛小区,公司还建设了5个生猪养殖小区,年存栏量100万头。
截至2024年底,全县建有680家畜禽规模养殖场,成功创建一批省级肉牛肉羊标准化养殖示范场,推动畜牧业从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从散养向规模化、产业化升级。
在不断推广标准化养殖的同时,临泉县又将目光投向了驱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种源突破,通过与安徽农业大学开展种业创新,培育出“皖临白山羊”新品种。
在“皖临白山羊”核心育种场,高大敞亮的标准化羊舍内,膘肥体壮的种羊们不时发出“咩咩”声。“‘皖临白山羊’融合了安徽白山羊、萨能奶山羊以及波尔山羊的优良基因,是省内首个成功培育的大家畜品种、全国第四个肉用山羊品种。”安徽恒丰牧业公司负责人肖刚告诉记者,“皖临白山羊”体重比安徽白山羊提高50%,屠宰率提高5个百分点,产肉性能比安徽白山羊提高30%以上。
临泉县正加大“皖临白山羊”良种推广,不断提升“皖临白山羊”在全县肉羊产业中的核心种源覆盖率,将种业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胜势。
“我们采用养殖小区模式,建设了‘皖临白山羊’智慧种羊场和高端智慧养殖基地两个项目,预计今年‘皖临白山羊’存栏约2万只,出栏超6万只。”辛洪雷说。
“我们早在1992年就获评‘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生猪产业乃至整个畜牧业,都存在产业链条短、加工能力弱、品牌溢价低等现象,导致‘大而不强’。”辛洪雷坦言。
为突破瓶颈,临泉县以屠宰加工业关联带动牛羊养殖、食品加工、包装储运、饮食和商贸物流等产业的发展,强化牛羊加工名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培育,引进天邦食品、宝临食品等畜牧加工龙头企业,推动畜牧业从规模优势向价值高地跃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8月8日16时许,安徽宝临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经过排酸工艺处理的分割牛肉,正被陆续装入冷链物流车。这些承载着临泉“鲜”味的冷链专车,将于当天晚上启程,确保次日凌晨抵达上海、南京等沪苏浙城市的生鲜市场与商超货架。
“过去,我们的牛肉产品停留在简单分割的初级阶段,产品附加值低。”安徽宝临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小保介绍,通过引进先进的32分体精细分割技术,一头牛能分解出更多符合不同餐饮场景和消费需求的高价值部位肉,让单头牛的产值提升40%。
在刘小保看来,企业的转型,既是拥抱消费变革的主动选择,也是肉牛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
临泉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县正以打造“中原牧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抓手,支持肉牛肉羊全产业链建设,大力扶持牛羊肉冷链物流园建设,加强与上海“菜篮子”对接,推进牛羊产品“上线进城”,与京东、淘宝等大型电商平台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合肥等大中城市设立“中原牧场”直营店,推动产业从“大牧场”向“大厨房”跨越升级。
红烧牛肉罐头、香辣猪蹄、五香牛肉、水晶牛皮冻……琳琅满目的临泉特色肉类产品,正通过“中原牧场优选”微信小程序等线上平台,以点对点的方式直达全国消费者的餐桌,变成千家万户舌尖上的鲜香滋味。(记者 安耀武 李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