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新闻网讯(通讯员林永迪闵德元夏清华)盛夏七月,夜幕降临后的罗田县实小旁体育场、巴源大桥、义水半岛公园、凤城名居绿化广场、天堂寨、薄刀峰、进士河漂流景区游乐场等地灯火通明,阵阵清脆的鼓点声、太极培训展演音乐声吸引着男女老少纷至沓来。由罗田县老年体协、民协等协会会员组织的“太极展演润民心·鼓书说唱送清凉”文体惠民系列活动如火如荼开展,让城乡市民在消暑纳凉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一是非遗展演与清凉服务结合,打造夏日文化盛宴。活动现场,80多岁的非遗传承人龚增元手持檀板,敲响牛皮鼓,一段《大美罗田》选段瞬间将观众带入烽火岁月。天博体育官方网站除了传统曲目,《反诈三句半》《抵制高价彩礼》《防暑小快板》等原创节目更是将政策宣传与艺术表演巧妙融合,赢得阵阵掌声。
7月21日晚,团风县总路咀镇牛车河水库畔凉风送爽,白坳乐水桃源景区内歌声嘹亮。由中共总路咀镇委员会、总路咀镇人民政府主办的七月唱响红歌比赛在此圆满落幕,来自全镇各村(社区)及教育、卫健系统的16支代表队近300名干群同台竞技,用红色旋律献礼党的104周年华诞。比赛在《美丽草原我的家》的悠扬歌声中拉开帷幕。随后,《我的祖国》《北京的金山上》《打靶归来》等经典红歌轮番上演,参演者以饱满的热情和深情的演绎,带领观众重温峥嵘岁月。白坳村代表队压轴献唱的《强军战歌》更是以铿锵有力的旋律,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赢得阵阵掌声。经过激烈角逐,镇政府机关代表队凭借精湛的演唱技巧和富有感染力的舞台表现斩获一等奖;白坳村、总路咀卫生院代表队获二等奖;茶
7月18日,黄冈师范学院“微光”团队在英山县金铺中学开展了半个多月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后,带着依依不舍启程返回学校。八载深耕,坚守教育初心7月10日,英山金铺中学教室里传来清脆的合唱声,“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孩子们围坐成圈,跟着志愿者唱响班歌,稚嫩的歌声里满是夏日的欢喜。这动人场景,是黄冈师范学院“微光”团队在英山金铺镇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的日常片段。黄冈师范学院“微光”团队自2018年首入英山,“微光”团队的足迹已在这片土地上延续了八个夏天。从最初的小心翼翼探索,到如今的轻车熟路,他们始终践行着“以微光聚星河,让陪伴筑梦田”的初心。为了更好开展教学,“微光”在八年的志愿活动中逐步探索,根据孩子们的成长需求不断调整
湖北日报讯(通讯员杨淑娴、胡郡、记者农新瑜)7月18日晚7时30分,黄冈黄梅戏大剧院大剧场内楚韵悠扬,由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创作演出的革命题材楚剧《大别山人》在此精彩上演。此次专场演出,由黄冈市委、市政府主办,湖北省演艺集团、黄冈市委宣传部、黄冈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这也是今年以来,省戏曲艺术剧院开展“弘扬大别山精神”系列演出的第二站。楚剧《大别山人》取材于红安革命老区的真实故事——青梅竹马的桂英与王福在革命浪潮中许下“不死就等”的生死誓言。王福投身革命前,将母亲托付给桂英;战乱中通讯断绝,负伤的他误信桂英已逝,与救他的卫生队长腊妹组建家庭。面对现实,桂英选择大义成全,不仅照料王福母亲,更收养了他与腊妹的女儿小红。为护这个特殊的“家”,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走进国鼎华明公司,八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不仅是企业的座右铭,更是董事长张国雄人生轨迹的真实写照。三十余载商海沉浮,他如雄鹰翱翔,凭借才智与坚韧,将国鼎集团从上海滩的桩基小工程,发展为横跨建筑、地产、新材料、文旅等多领域的综合性企业集团。作为上海湖北商会会长、黄冈市政协委员、杰出楚商代表,张国雄始终铭记初心:以市场为导向推动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以感恩之心践行党员使命与委员担当,以桑梓之情回报家乡、反哺社会。破蛹成蝶:单枪匹马闯荡黄浦江1958年,张国雄出生于武穴梅川镇一个普通村落。1978年,他应征入伍,在四川、内蒙古的工程兵部队度过了锤炼意志的岁月。“当兵,培养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是创业的
蕲春县张塝镇聚焦支柱产业提质升级,着眼“三变”,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7月18日,记者实地走访,探寻张塝镇的发展新貌。矿山变鱼塘“家乡的诚意,让我下定决心回来干!”在张塝镇舒垸村,80后村民黄刚感慨。此前,黄刚在温州从事数控机床加工。2021年底,张塝镇党委、政府领导亲赴温州招商,诚邀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在这份诚意感召下,黄刚毅然回乡,承包一片废弃矿山。他引入温州先进的温棚圆桶循环水养殖技术,投资200多万元,在矿山顶上建起12个圆形循环养殖桶,开展陆基园池循环水养殖鲈鱼。如今,黄刚的鲈鱼养殖已初具规模,不仅盘活了闲置矿山,还通过黄瀚彬水产养殖合作社,带动周边3个村10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防灾变产业张塝镇地处蕲春北部山
黄冈日报讯 (记者范小翠 通讯员夏建国 郭衍)7月20日,记者从黄冈艺校获悉,该校戏曲专业学生以精彩的表演,入选第29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个人项目专业组现场展演和佩花晚会,荣膺4朵“小梅花”。这是该校学生第三次在中国少儿戏曲领域摘取最高奖项,目前已有19名学生获此项荣誉。在近日举行的现场展演中,肖岐燃、陈灿瑶、谯武义、肖越心四位同学分别献演了汉剧《未央宫·斩韩信》《四郎探母·坐宫》、南剧《林冲夜奔》《青龙棍》。其中,谯武义同学挑战南剧《林冲夜奔》这出高难度武生戏,通过警觉克制的身段表演与苍凉悲怆的唱腔,将“豹子头”夜奔梁山的复杂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最终入选佩花晚会精品展演。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是我国少儿戏曲教育领域
6月30日,白莲河示范区白莲河乡李家垸村举行2025年第二季度道德评议会,村“两委”成员、小组长、党员代表、村民代表、村乡风文明理事会成员等50余人围桌而坐,评议日常生活中的文明行为和不文明现象,评选身边榜样。近年来,该村以道德评议会为载体,制定相关制度,引导村民积极投身思想道德建设,选树敬老孝亲、邻里互助、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等先进典型,热议邻里纠纷、陈规陋习等负面案例,引导村民崇德向善,促进村民道德水平提高和村风民风好转,培育文明乡风。“今天请大家来,主要是听取建设文明乡村的建议,讲得好不好、对不对都不要紧,大家不要有顾忌。”李家垸村村委会副主任李利祥在当天道德评议会上的开场白,让村民们敞开心扉。在热闹活跃的氛围中,村民们各抒己见
7月18日、19日,“弘扬大别山精神 沿着铁路看湖北”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黄冈市黄梅县。在问梅村、红十五军诞生地、袁夫稻田等老区山水之间,30余位来自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的记者与网络大V,顶着炎炎烈日,踏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现场,探寻历史深处的大别山精神,在一株株稻穗间,感受这个老区县焕发出的蓬勃生机与蝶变活力。铁路通达,县域向新近年来,京港高铁、阜黄高铁、黄黄高铁相继接入黄梅东站,黄梅成功接入国家高速铁路网的“中枢”脉络,实现了从昔日“过境县”到如今“交通枢纽点”的华丽转身,从“出行艰难”转变为“宾客盈门”。“早上在武汉悠然品味咖啡,中午便能在黄梅尽情赏戏,全程不到两小时。”18日晚,问梅村灯火璀璨,与东山之上的五祖寺风景区交相辉映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曹雯通讯员 魏仁鹏 胡文慧 孟刚“在血与火的抗争中,大别山人民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红色奇迹。大别山精神正是无数先烈用生命铸就的……”7月12日,青涩稚嫩的声音从红安县七里坪长胜街传来,湖北省新时代好少年梁慧缘正为游客讲解鄂豫皖苏区历史。作为全县766名“小小红色讲解员”中的核心队员,她在短短两年间,已完成了近百场宣讲。在“中国第一将军县”红安,这道始于2004年的风景线万名中小学生,累计讲解超5000场,让30余万听众知晓了大别山背后的“精神密码”。娃娃开讲——让大别山精神“燃”起来每逢节假日,长胜街就迎来一群特殊的“小红军”。“这里是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房屋上的这块匾牌是由徐向前元帅亲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冲 彭磊通讯员 李聚森艾香氤氲,古韵新声。在“时珍故里·中国艾都”湖北蕲春,千年蕲艾正通过非遗活化,在文化体验、技艺传承、产业拓展等领域多点发力,以品牌创新推动文化创新,让传统中医药文化焕发蓬勃生机。沉浸式体验非遗技艺“我们挑选存放三年的艾叶,经古法碾碎、石臼捶打,制成高品质艾绒用于艾条制作。”6月17日,一支来自湖南的旅行团走进蕲艾集团“非遗体验工坊”,讲解员胡小慧向游客介绍蕲艾传统制作工艺。在蕲艾生产车间的人工卷艾窗口,工作人员为了更好保留艾叶药性,完全按照古法制作艾绒,全程仅与木头、石头接触,避免接触金属,引得游客驻足拍照。据蕲艾集团营销中心刘欣介绍,在蕲艾工坊,每一件艾草产品都赋予独一无二的溯源码,代表每
7月6日晚7时,在红安县七里坪镇张家湾村支教点,又像往日一样响起了别样的韵律——清脆、富有节奏的“哒、哒”声,划破了乡村傍晚的宁静。这是“励行读书会”红安实践队的大学生们,结束了一天的支教课程后,又开始全身心投入当地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莲湘”的学习中。竹竿击地的声响,成了这个夏日黄昏最动人的乐章。指导老师张江平,是张家湾村“打莲湘”技艺的传承者。数十年来,她的身影一直活跃在村头巷尾,手把手教村里的一代又一代人打莲湘。如今,这份守护非遗的接力棒,传到了这群充满朝气的大学生手中。每日傍晚7点,队员们准时在村委会门口集结,虚心向张江平求教。张江平虽年逾古稀,但精神矍铄。她的教导不仅在于“形”,更在于“神”。她一边纠正动作,一边讲述着“
如何定义、定位黄梅戏,涉及对黄梅戏历史和剧种归属问题的研究,这是一个学术问题。搞清楚这个问题,有助于搞清楚历史,更好地发展黄梅戏。黄梅戏原为湖北剧种,从湖北黄梅传入安徽、江西等省以后,成为跨省剧种,但在安徽戏改以后,从湖北剧种逐渐被描述成安徽剧种,由此产生了黄梅戏起源与剧种归属之争的文化现象。关于黄梅戏历史和剧种归属问题主要形成了以下两种观点:第一,黄梅戏起源、初步形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原是湖北剧种,后来成为跨省剧种。这种说法认为黄梅采茶戏是早期的黄梅戏,在湖北黄梅已经形成戏曲,只是在安徽得以完善、定型。1949年后,作为个人学说,最早可能见于安徽学者张紫1951年发表的《黄梅调的初步调查》中指出的“安徽黄梅调来自湖北黄梅
青山绿水间,童声传文脉。当原创歌曲《黄冈有我》的MV在全国多个融媒体平台闪亮登场,清澈的童声如溪流般漫过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视频号点赞量迅速突破1.1万人次,10余家中央、省、市媒体争相转载。这不仅是黄冈保利·一溪云室内合唱团的首发之作,更是一场以音符为载体的城市文化宣言。它以童声为笔,描绘出黄冈的山水人文;以和声为墨,书写着东坡精神的当代表达。根植沃土,唱响一座城的文化基因“一溪云”三字,取自苏轼词作《行香子·述怀》中“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悠然意象。这并非偶然的定名,而是黄冈文化基因的自觉唤醒。合唱团自诞生之初,便承载着清晰的使命——以合唱艺术助力黄冈文旅事业,弘扬东坡精神,传承黄冈文化。在黄冈保利大剧院管理有限公司与一溪云文
黄冈日报讯 (通讯员虞丹青)近日,以苏轼经典词作《定风波》为灵感的8盆盆景图文刊登在《花木盆景》杂志第6期,创作者周运忠以黄山松为素材,借盆景艺术诠释千年文脉,引发文化与艺术爱好者广泛关注。《花木盆景》杂志于1984年10月创刊。该杂志由湖北省林业局主办,旨在弘扬中华盆景赏石文化,普及花卉苗木知识,推动行业发展。作为月刊,内容涵盖盆景赏石艺术、花卉栽培技术、行业资讯等。周运忠作品中,多组盆景巧妙呼应《定风波》词句意境。“莫听穿林打叶声”盆景,蜿蜒枝干恰似东坡杖藜徐行之姿;“何妨吟啸且徐行”作品,以松姿展现文人豁达;“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等系列盆景,从造型到命名,深度融合词作哲思,让观者在咫尺盆盎间,感受东坡文化的厚重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