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铺满大地,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广袤大地,农牧业产业化在这里书写着新时代的发展篇章。
暖阳普照。走进科右前旗特润奶制品合作社,身着白色大褂的老板娘金花正将鲜奶熬制成金黄的奶皮子,传统工艺的香气里藏着百年传承。地处北纬47度的科右前旗矿产资源、水资源较为丰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生产出的奶制品味道醇厚、回味悠长。
科右前旗立足优势,以“真金白银”扶持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打造传统乳制品文化产业发展中心。曾经只能在牧区品尝的奶豆腐、黄油等奶制品,如今可搭乘电商快车销往全国。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带着草原温度的奶食品,正通过冷链物流走进航空餐食,成为万米高空上的“北疆味道”。
从牧场到舌尖,从手工到智能,科右前旗的奶产业链一头连着牧民增收的笑脸,一头托举着千万家庭的味蕾期待,在产业振兴的道路上奔腾向前。
大兴安岭南麓的风掠过科右前旗的草甸,这里450万头牲畜的“口粮”需求,催生出一片生机勃勃的草产业蓝海。阿力得尔现代草产业加工物流交易园区内,蒙草集团的加工车间里羊草香气弥漫,全国最大的羊草种子加工中心每年产出的种子,能让万亩荒滩披上绿装。
走进草产业园区,最引人瞩目的当数“动物中央厨房”。在这里,以往被嫌弃的农作物秸秆和林下剩余物,如今可成了香饽饽。52台套先进设备火力全开,经过除尘、消毒、熟化破壁、TMR搅拌等流程后,把秸秆变成了牛羊爱吃的“预制菜”,成为带动增收的“绿色宝藏”。
如今,“动物中央厨房”年产量3万吨,可满足5000头牛、4万只羊整年的饲喂需求,成为草产业发展的新标杆。“立草为业、草牧并举”的发展模式,也让草原生态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461万亩耕地的科右前旗,连续十五年粮食产量稳定在30亿斤以上,这与科右前旗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紧密相联。通过“EPC+O”模式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整合碎片化土地,提升土地利用率与产出能力。同时,推广水肥一体化、无人机植保等新技术,运用北斗监测、卫星遥感等智能设备,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智能化。现如今,平整的土地、完善的灌溉设备、智能的监测系统……每一寸土地都被精心照料,玉米、大豆等作物茁壮成长,单产也随之不断攀升。
作为农牧业大旗,科右前旗坐拥天然牧场,四季分明的气候、富含矿物质的水源和优质牧草,为札萨克图羊和优质肉牛的生长提供了天然温床,其卓越品质成为科右前旗的“金字招牌”,奏响从草原牧场到全国餐桌的产业强音。
“温暖工程”如同一缕阳光,照进千家万户;光伏板整齐排列,让阳光秒变“存折”。还有德康生猪产业园年出栏百万头、宏达压铸的铝型材走进高端市场、“薯哈哈”推动当地马铃薯产业向品牌化迈进、沙果加工车间将酸甜果实酿成汁、做成酱……每一个重大项目都如同一颗闪耀的明珠,镶嵌在经济发展的版图上。
去年初,科右前旗还深入开展“六个行动”,聚焦重大项目谋划、助企、就业促进、节水、区域合作深化、北疆文化建设提升等六大领域,精准破解企业发展难题。值得一提的是,“六个行动”中的助企服务如同及时雨,通过政府部门积极作为,为企业减税降费、搭建融资平台,让重大项目如繁星般照亮发展版图。
当盛夏的暖风掠过乌兰毛都草原,扣人心弦的赛马已扬起烟尘,摔跤手们在沙地上展开力量的对决,科右前旗迎来一年一度最热烈的狂欢。不仅吸引了百万名国内游客,还吸引了来自俄罗斯、蒙古国、印尼等12个国家的国际友人,促进了文化交流与共享。据统计,科右前旗上半年旅游人数255万人(次)、带动旅游消费8.82亿元。
在科右前旗,非遗技艺与北疆文化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跳动在百姓生活里的鲜活音符。走进蒙古族刺绣工坊,绣娘们从零散接单到规模化生产,精美的绣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在蒙古族皮艺工作室,匠人们将牛皮经过鞣制、雕刻、染色等多道工序,制作成精美的皮包、皮画、皮雕摆件,让古老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每当夜幕降临,城区公园、乡村广场便热闹起来。北疆文化惠民演出如同一道文化盛宴,准时“开席”,不仅丰富了百姓的业余生活,更成为了邻里间交流感情的纽带。(孟凡婷)
北疆文化惠民演出如同一道文化盛宴,不仅丰富了百姓的业余生活,更成为了邻里间交流感情的纽带。天博官方网站入口天博官方网站入口